登录  
 加关注
   显示下一条  |  关闭
温馨提示!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,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,请重新绑定!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》  |  关闭

纹玉视界

流动的心情,流水的日子,流逝的生命……

 
 
 

日志

 
 

果仁儿学说话  

2017-12-13 10:36:59|  分类: 默认分类 |  标签: |举报 |字号 订阅

  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  |

果仁儿学说话

在大人们焦灼的期待中,果仁儿终于在三周岁生日前说话了,此前,他的全部发声中,大人们能听清楚的仅只爸爸、妈妈、爷爷、奶奶这四个叠音词。

这孩子,不说则已,这一说,就说得那么出其不意,那么美趣横生。

那天,果仁儿妈妈带他出去办事,工作人员看见这个胖乎乎的小家伙就逗他,跟他说话,他看着人家不出声,对他的不出声,我们都是习惯了的,每每这时,就会告诉人家“这孩子说话晚,现在只会叫爸爸妈妈”,可是,那天不等妈妈说话,有人问他“妈妈给你做什么好吃的呀”,他竟然大声回答:“鸡蛋糕!”

妈妈惊喜得不得了,孩子会说话了!全家人惊喜得不得了,孩子会说话了!

时隔两天,果仁儿爸爸吃方便面,果仁儿拉着妈妈比划着也要吃,妈妈告诉他:“那是专门给爸爸吃的东西,小孩儿不能吃,吃了不长个儿……”

“我也饿!”这该是果仁儿情急之下的呐喊吧。

就这样,一个孩子从简单的句子开始了人生的语言之旅。

孩子学说话的过程是声音器官发育长成的过程,而说话的内容则来于生活阅历和感受,阅历和感受会使他的语言变得丰富而奇妙。

在老家农村的街道上,果仁儿看见母鸡领着一群小鸡悠闲地觅食, 眼睛转转,对小鸡们发出“鸡宝宝!鸡宝宝!”的呼唤声,没人教他认“鸡宝宝”,也没人把小鸡雏叫“鸡宝宝”,他怎么会把小鸡冠以“宝宝”的称谓呢?原来,这“经验”是源于《婴儿画报》里的故事,以“鸡宝宝”为迁移,他又“发明”了雁宝宝、猪宝宝、羊宝宝的称呼。

从农村回来的途中,在高速公路的休息站,水泥地的裂缝里有一些高低不齐的小花,指甲大小,淡粉的,浅黄的,在风中摇曳,似与旅行劳顿的人们打着招呼,尽管没人理会,却热情依旧,事情往往是这样,只要热情依旧总会有一个热情来呼应,活泼的孩子发现了活泼的小花。

“蜂——蜜——!蜂——蜜——!”小果仁儿拉着长音,反复念叨着“蜂蜜”,拉着我的手,走向小花,只见他弯下腰,伸长脖子用力地抽着鼻子,小鼻孔一张一翕地在小花边上嗅来嗅去,嘴里念念有词地叨咕着“蜂蜜”,在片刻的纳闷后,我明白原来这“蜂蜜”是由“蜜蜂”而来,“蜜蜂”是因这小花而来,哈哈!这小家伙看见小花,不是想到蜜蜂,而是直接想到蜂蜜,或者他就以为花香就是蜜香吧。

就这样,沉默中的认知与积累,在三岁的时候开始咿呀表达,从“鸡宝宝”到“雁宝宝、猪宝宝、羊宝宝”是故事书的情景再现与迁移,从小花到“蜂蜜”是对头脑中储存的相关事物的联想组合,更有趣的是还有在情急之下的迸发出来的断喝,那是一种对自己权益的捍卫。

果仁儿不是护食的孩子,在他没发现巧克力的时候我们一直这样认为,当他认识并尝到巧克力的滋味后,情形就完全不同了,巧克力之外的任何东西,他都不吝惜与别人分享,唯独在吃巧克力的时候,为了不与别人分享,他总会默默地(他还不会说话呢),同时也是极快地到远离大人的地方,或者到别的房间里,把那块小小的巧克力(他太小了,不敢给他大块的)抓紧时间消灭干净,等大人们闹着跟他分享巧克力的时候,他总会咂摸着嘴儿,笑嘻嘻地示意什么都没有了。

有一次,就是在他突然会说“鸡蛋糕”后的某一天,他拿着一块巧克力大摇大摆地坐在我和他妈妈的对面,尽情地享受着,他妈妈说:“宝贝儿,把巧克力跟妈妈分享一点吧!”

听见妈妈提出分享,他看了妈妈一眼,干净利索地说了一句“没有你的!”

“那你给奶奶分享一点吧,奶奶好想吃……”

“没有你的!”我在一边凑热闹,没等我说完,就被生生打断,说话的同时,他起身到别的房间,躲开我们这些要分享巧克力的人。

“没有你的”,这是我们大人从没说过的,他却因巧克力而发出了这样的有力拒绝。

此后,话匣子就逐渐打开了,有的表述准确,有的吐字不清,有的让人忍俊不禁,有的让人百思不得其解。

一次在外面玩回来,我给他洗手,他竟然大喊:“奶奶,水娘!水娘!”开始不懂什么意思,看着他抽抽着小脸儿,甩着小手,才明白“水娘”是咋回事,原来是“水凉”。我认识了“水娘”,自然就知道“漂娘”是谁了。

他把“孩子”叫“孩几”,他常标榜自己是一个“好孩几”,有一次我模仿他的语气逗他玩,没模仿好,把“孩几”说成了“孩纸”,他竟然煞有介事地纠正我:“奶奶说得不对!”

“怎么不对啦?”我也来一个煞有介事。

他郑重其事地告诉我:“是‘孩几’,不是‘孩纸’。”

除了这些招笑儿的,还有让人丈二和尚的呢。在长达大约一个月的时间里,他动不动就拉着大人,喊着“迷迷茫”在家里到处转悠,喊声很是特别,“迷迷”两个字音靠得很紧,“茫”的发音拖得长,并且带着一个由低转高的拐弯儿,整个句子是疑问的语气。一家人谁都不懂孩子,孩子着急,大人更急。那段日子里,我经常随着他一起“迷迷茫”,算是与孩子同甘苦吧。有一天,陪他一起玩的时候,他拿着一个具体的什么物件(忘记是什么了)指点着对我“迷迷茫”,我豁然开朗,“迷迷茫”是孩子在发问“是什么”,终于,“迷迷茫”的迷惑解开了,大人不再因“迷迷茫”而迷茫,果仁儿的“迷迷茫”也随之减少。

这事已经过去两个月,果仁儿已经会说“是什么”,只是“么”的字音还是由低转高,且拉长一些,有时,我还会用“迷迷茫”问他事儿逗他玩,他也接受,在他那里,“迷迷茫”和“是什么”应该是同义的。

每个人都是一本书,不同阶段是不同的书,果仁儿这个阶段是小人书,形象直观,生动耐读,冷不丁的,也会有一点深奥。有人说“我们花了两年学会说话,却要花上六十年来学会闭嘴”,果仁儿花三年时间学会说话,我不希望他学会闭嘴,说话是多么美妙的一件事啊,只要成为有用的人,做有用的事,有用的话,想说就说呗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20171213

  评论这张
 
阅读(295)| 评论(0)

历史上的今天

评论

<#--最新日志,群博日志--> <#--推荐日志--> <#--引用记录--> <#--博主推荐--> <#--随机阅读--> <#--首页推荐--> <#--历史上的今天--> <#--被推荐日志--> <#--上一篇,下一篇--> <#-- 热度 --> <#-- 网易新闻广告 --> <#--右边模块结构--> <#--评论模块结构--> <#--引用模块结构--> <#--博主发起的投票-->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页脚

网易公司版权所有 ©1997-201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