习得之乐
小动物来敲门
两块泡沫地垫,嵌接成90度,竖立在我的面前,我席地而坐,藏在角里,这在果仁儿的心里和我的眼里,就是隔开我们的两扇门,我在门里,他在门外。
我们的游戏开始了。
我在里面声老气弱,可怜兮兮地自语:“就我一个人在家,没人跟我说话,谁来陪陪我呀!”
咚咚咚!外面传来敲门声。
“谁呀,小兔子吗?”我在里面打开门,就见到一个两只小手举成V字形的小兔子,蹦蹦跳跳地进门来。
我忙招呼:“是小兔子呀!给你吃个胡萝卜吧!”我做出递出胡萝卜的动作,小兔子接过胡萝卜,啃一口,吧嗒吧嗒嘴儿,表示很好吃,随后,拥抱一下我,然后吻别再见,出门去了。
我关好门,声老气弱,可怜兮兮地自语:“就我一个人在家,没人跟我说话,谁来陪陪我呀!”
咚咚咚!外面传来敲门声。
“谁呀,小狗狗吗?”我在里面打开门,一只汪汪叫的小狗,窜进门里。
我忙招呼:“是小狗呀!给你吃个肉骨头吧!”我做出递出肉骨头的动作,小狗狗呜呜地扑过来,叼过骨头,亲昵地用脑门随便找个地方,顶我一下,以示高兴,然后吻别再见,出门去了。
我关好门,声老气弱,可怜兮兮地自语:“就我一个人在家,没人跟我说话,谁来陪陪我呀!”
咚咚咚!外面传来敲门声。
“谁呀,小猫咪吗?”我在里面打开门,一只喵喵叫的小猫,两只手在嘴边做出胡子模样,轻快地溜进门里。
我忙招呼:“是小猫咪呀!给你吃条小鱼吧!”我做出递出小鱼的动作,小猫喵呜一声扑过来,吃着小鱼,香得吧嗒吧嗒的,用力拥抱我一下,然后吻别再见,出门去了。
我关好门,声老气弱,可怜兮兮地自语:“就我一个人在家,没人跟我说话,谁来陪陪我呀!”
咚咚咚!外面传来敲门声。
“谁呀,小猪吗?”我在里面打开门,一只呼噜呼噜的小猪,捏着鼻子进门了。
我忙招呼:“是小猪呀!给你吃块玉米吧!”我做出递出玉米的动作,小猪囔囔着鼻子扑过来,拿着玉米,香甜地吃着,鼻涕流下来都顾不得擦一下,匆忙吻别再见,出门去了。
随后,进门的还有小鸡、小羊、小猴子、小松鼠、小刺猬、小乌龟、蜗牛等等,我也准备了小虫子、青草、桃子、松果等好多小动物们爱吃的东西。
一个晚上,这样的一个游戏,不知道要玩多少遍,又不知道要玩多少个晚上,经常是我已经口干舌燥,他却依然乐此不疲,而他的乐此不疲,也正是我不疲不倦的追求。
归 来
家里的外门有两层,外层跟里层中间的空隙,足可以站着一个人,一个小孩子站里面自然是很从容的,游戏就从这里开始了。
他穿戴整齐后,背上小小双肩包,走到两层门的中间,关好里门。
当!当!当!响起了敲门的声音。
“请进!”我在进门对面的墙边,或蹲着,或坐一个小凳子上。
随着我的喊声,门开了,他先是抿嘴含笑,睁大眼睛,盯我一下,等着我说话,我说:“呦!是大孙放学回来啦,学习了一天,很快乐吧!”
随着我的说话声音,他疾步跑过来,冲击力很大地扑进我的怀抱,我说:“大孙儿真棒!爱你就要抱抱你,爱奶奶也要宝宝奶奶。”
重重的“嗯!嗯!”是他每次对我的呼应。
这是一个只要想起来就要玩好几遍的游戏,他的小书包也从什么都不装,到或塞几块积木,或放两本小画册之类的东西了。
带着礼物来看我
我总得听他的安排,把我放在家里任意一个房间的门里或门外,关上门,静等他来敲门。
当!当!当!敲门的声音响起。
“请进!”我要做出这样的呼应,并且只有我的一声“请进”是有效的,家里别人的声音都不算数。
开门进来的他,手里一定提着礼物,随便一个塑料袋子、布袋子,或者一个小盒子、小水桶什么的,矜持地看着我的反应,我要热情招呼:“呀!是小吴先生啊!来!来!握个手吧!”于是,在他的连声“嗯嗯”应答,连续点头示意中,我们大手小手紧紧相握,随即,他又把起手中的物件,笑容可掬地送到我的面前,我要兴奋地说大声说:“呦!还给奶奶带礼物了呀!”
在“嗯!嗯!”的应答中把礼物送到我的手上,满足的笑洋溢在稚嫩的脸上。
这是一个久玩不厌的游戏,一切仿佛真的意义,那礼物里虚拟的香蕉、苹果、大西瓜,真的能甜到他和我的心里头。
【后记】最近,在网上读到这样一个故事。
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与成年儿子坐在公园里,儿子专心致志地读报。
老父亲问:那是什么?
儿子抬头看了一眼,回答说——麻雀。
老父亲又问:那是什么?
儿子抬头再看了看,狠劲地甩了一下报纸,不耐烦地回答:我刚才说了,麻雀!
老父亲看着小鸟飞来飞去,忍不住又问:那是什么?
儿子愤怒了,说,麻雀,麻雀,麻——雀!
老父亲再问:那是什么?
儿子怒不可遏:你这是什么意思!我告诉你很多次了,爸,那是麻雀!你知道吗?
老父亲蹒跚地走回家,拿回来一个小本子。那是一个破旧的日记本。他交给儿子。大声命令:念!
儿子念:今天我三岁的小儿子,和我……坐在公园里。有一双麻雀……停在我们面前。我儿子问了我21次那是什么?我回答了21次那是麻雀。他一直问我同样一个问题。而我都热情地拥抱着他回答他……一次又一次。没有发怒,慈爱地回答纯真的他……
儿子再也忍不住了,他合上书,紧紧地搂住父亲,抽搐着,把脸贴在父亲的脸上。公园里非常宁谧,仿佛全世界都安静下来,麻雀叽叽喳喳,飞来飞去。
很喜欢这段文字,在一番小小的五味杂陈之后,由“21次那是什么?”和“21次那是麻雀”的回答中想到了果仁儿的成长,想到了“习得”在成长中的作用,在看似简单的重复中,蕴含着不简单的道理,“习得”之“习”本来就是小鸟反复地试飞之意,那么无论孩子,还是大人,要成长,要发展,要有所成就,就要耐心去“习”,最好能像小孩子一样乐此不疲地去“习”,然后才会有“得”。
正可谓学然后知不足,习然后才有得。
2017年6月22日
评论